发挥国有大行“头雁”作用 深耕小微金融服务 访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胡浩

来源:金融时报 2020-01-07 18:45:25

摘要
“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大型银行提出了新要求。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大型银行要发挥“头雁”作用,下沉服务重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2019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工行小微客户节”,发布了“万家小微成长计划”,全面推出以“融资

“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大型银行提出了新要求。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大型银行要发挥“头雁”作用,下沉服务重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2019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工行小微客户节”,发布了“万家小微成长计划”,全面推出以“融资+融智+融商”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务2.0,致力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加快自身经营转型。未来,作为国有大型银行的一员,工行将如何增强小微客户金融获得感?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又有何新举措?《金融时报》记者日前对工行副行长胡浩进行了专访。

《金融时报》记者:近一年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但仍有部分小微企业表示金融获得感不强。造成小微企业这种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工行计划如何解决?

胡浩: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目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有所缓解,贷款总量快速增长,客户覆盖面显著提升,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但面向小微客户的全面、综合服务仍相对缺乏,仍然存在小微客户满足感和获得感不强的问题。2019年,我们到小微企业比较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浙江、深圳实地调研走访,通过与当地政府、监管机构、企业家们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到小微企业不仅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覆盖经营、管理、投资等在内的综合服务。

工行举办小微客户节,是金融系统第一次为小微企业打造专属节日,希望在小微企业自己的节日中,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实惠、更有温度的综合金融服务。

在小微客户节上,工行启动了“万家小微成长计划”,首批将选取1万家小微企业,助力企业技术、品牌、产品、服务升级,支持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实现上述目标,工行将为客户建立专门的成长档案,配备专属金融顾问,制定专项发展计划。安排季度上门服务,通过“实地问诊”,力求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痛点、难点;实施半年复盘,评估实施方案阶段性成效,并相应调整发展策略;安排年度“体检”,与客户共同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助力小微走上适应产业和市场变化的科学发展之路。

工行计划用三年时间,扶持一批小微企业成为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小微企业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成长为中型企业。发挥“三个一批”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千行百业、千千万万小微企业共同成长,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强大的活力与动力。

与此同时,工行还针对广大小微客户需求,全面升级普惠金融服务,推出以“融资、融智、融商”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务2.0”,把小微客户节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广大小微客户身边。在融资服务方面,在原有三大产品线基础上,推出一批服务小微的新融资产品。在融智服务方面,向小微客户全面开放“工行智慧”。在融商服务方面,持续发挥工行在机构、客户方面的优势,帮助小微客户实现商业拓展。

《金融时报》记者:相对于小微、民营客户,大企业客户给大银行带来的综合效益更高,那么,工行做普惠金融的动力何在?如何防控风险?

胡浩: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支持好、发展好小微企业,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市场机遇看,小微企业是一片蓝海。小微企业从初创、成长到壮大的过程中,蕴藏着信贷资金、资本市场以及财富管理等业务机会,涵盖对公和个人几乎所有种类金融服务需求。工行从服务工商企业和老百姓起家,与各行各业小微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可以说,工行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和小微企业共担风雨、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工行大力支持下,许多小微企业逐步成长为如今优秀的大中型企业。所以,小微金融有市场,工行“做小微才有大未来”。

防控小微金融风险,关键是管理与技术“两手抓”。

一要真做小微。对小微业务风险,不仅要有清醒认识,更要有勇气面对、有能力解决。能力不是天生的,都是在摸爬滚打中、在实践探索中练就的。实践证明,工行有些二级分行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很强的小微金融经营能力。二要做真小微。在客户选择上正本清源,严格遵守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监管标准,聚焦真正的小微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坚持小额化方向,走零售化发展道路,坚决遏制“名小实大”、管理套利现象。三要实现真正转型。坚定不移把数字科技应用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开发出市场容量更大、品牌效应更强、风控效果更好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支持信贷资源向实体经济智能、高效、精准投放,让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滋润的地方。

《金融时报》记者: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并强调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工行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有何新举措?

胡浩:关于如何传导中央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保持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我有以下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当前许多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商业银行通过阶段性利率优惠、取消收费等方式,努力控制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十分必要。第二,普惠业务要在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其核心在于风控。

就工行而言,我们多措并举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让利多一点”。认真落实银保监会“七不准”“四公开”“两禁两限”相关要求,取消了所有与小微企业贷款相关的收费。2019年以来,全面梳理、排查并有效遏制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中借贷搭售、转嫁成本等违规收费行为,发现问题后,立查立改,应改尽改,严肃问责。同时,将定向降准、小微贷款利息减免增值税等优惠及时向小微企业传导,确保中央利民政策措施落实、传导到位。截至目前,小微客户比年初增加15.7万户,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稳中有降。2019年,工行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52%。

二是“运营成本低一点”。通过“线下做专”和“线上做活”,实现集约化运营和批量获客,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三是“风控好一点”。按照数据驱动、智能监测、动态调整、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信贷决策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赖”转化,打造全产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信贷智能化管理机制。例如,利用专业的大数据应用方法和更精准的大数据风控模型,全方位描绘客户画像,动态管理客户风险,提升风控质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金融科技在破解小微融资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行在数字普惠发展方面有哪些计划和布局?

胡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新动能的同时,深刻改变金融格局和生态。工商银行始终坚持以技术变革引领银行再造,逐步奠定了在国内同业中的科技领先优势,为普惠金融等各类金融服务深度科技赋能。

就数字普惠领域而言,工行顺应“数字中国”和“信用中国”建设深度叠加的创新变革趋势,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双轮驱动、三大产品线、四项突破”发展路径,持续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个中心,就是以数字化转型为中心,进一步纾解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工行将坚定不移地把数字科技应用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解决好小微企业信息难获取、信用难衡量问题,支持信贷资源向实体经济智能、高效、精准投放,让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滋润的地方。

双轮驱动,就是要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构建一站式、立体化、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网络。普惠金融发展既要勇于创新突破,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又要脚踏实地,勤修内功,真正立足小微企业需求,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服务。我们将发挥产品、服务、渠道等资源优势,打通线上与线下,整合业务与科技,拓展普惠服务广度和深度,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质效,助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三大产品线,就是顺应“数字普惠”趋势,持续创新完善高品质、深受客户和市场喜爱的普惠金融产品。经营快贷方面,继续深化与政府、企业、平台等机构合作,打造更全面的客户信用画像,拓宽服务覆盖面。在网贷通方面,持续完善企业“资产数据库”,打造数字化“资产凭证”,支持企业资产快速、灵活变现。在数字供应链融资方面,将融资服务嵌入产业链采购、生产、销售等交易场景,以金融力量赋能产业发展。

四项突破,就是从综合服务理念、生态场景、流程渠道、科技架构四个方面,对普惠金融业务进行改造升级。一是从“单一贷款提供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突破。围绕客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有温度的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从“单一场景”向“共享生态”突破。搭建普惠金融开放平台,打造协同共建、开放共享的普惠金融发展新生态。三是从“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突破。立足全集团视角,构建“信息共享、流程联动、渠道协同”的服务体系,既要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更要成为客户心中的银行。四是从“电子银行”向“智慧银行”突破。持续加快智慧银行(ECOS)建设,推进普惠金融科技架构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转型升级,为普惠金融提供“最强大脑”。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