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来源:金融时报 2019-12-05 17:01:09

摘要
今年上半年,我国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定向精准调控,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较好地支持经济增长。下半年,以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为核心,央行稳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总体来看,

今年上半年,我国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定向精准调控,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较好地支持经济增长。下半年,以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为核心,央行稳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明显提升。

时间即将迈入2020年,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全球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下一步的走向颇受市场关注。为此,《金融时报》记者梳理了近期众多专家学者有关货币政策和金融运行的观点。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应兼顾内外、以我为主,在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要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不搞竞争性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了空前的货币刺激,从降息等常规货币政策,到零利率、量化宽松、前瞻性指引乃至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这些政策有力对冲危机冲击,防止了经济和价格出现螺旋式下行,不过从中长期看也可能会延缓经济内在的调整进程,加剧结构性问题。

近些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下行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速和通胀的下行,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呈边际递减的态势。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高企、增长动力不足、通缩压力挥之不去,非常规货币政策正趋于“常态化”。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对《金融时报》记者说,本来是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政策逐渐变成了“常规货币政策”,尽管短期可能有一定的经济刺激作用,但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可能更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依靠货币刺激实现高增长的做法并不成功,在新周期中,多国再次进行深度刺激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业内专家认为,如果我国也比照国外一些国家盲目地提供流动性,会让部分资产持有者形成马太效应,让社会产生的财富进一步两级分化,带来更大的风险隐患。

“当前,全球进入了低利率、低增长、低通胀的时代,量化宽松、负利率已经成为国际货币环境的新常态。”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雪春表示,事实上,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甚至加剧了已经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

在张雪春看来,当前,我国是少数没有量化宽松、没有零利率、没有负利率的国家,应该珍惜货币政策空间,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协调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次“1+6”圆桌对话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表示,中国绝不搞量化宽松,将用好经济逆周期调节工具,落实好今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力度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水平。

货币政策有充足空间

“目前,中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上,应对下行压力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易纲此前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以货币政策为例,目前的利率处于适度水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也为今后的宏观政策调整留有充足的空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我国无需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充足,通过不同期限、不同规模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搭配,完全能够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与潜在增长水平基本一致。” 温彬表示,虽然近期由于猪肉价格上涨推动食品价格走高,进而使通胀水平出现较快上涨,但这是结构性的,总体来看通胀水平还是可控的,我国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空间。

央行近日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为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思路指明了方向。《报告》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增强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精准把握好调控的度,加强预期引导,警惕通胀预期发散。

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面对当前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势将会如何?易纲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主要是服务国内经济,所以决定货币政策也主要是“以我为主”,考虑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来进行预调和微调。在转型升级中遇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综合分析中国国内的形势和国际背景,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当保持定力,坚持稳健的取向。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因此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压力,但更要有一定的定力。”李建军表示,总的来看,当前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因此在总量合理适度增长的前提下,核心是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要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和创新经济等方面的力度,确保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业内专家看来,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创新调控方式和政策工具,实施定向精准调控,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与此同时,央行综合运用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调节的灵活性和及时性,较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

谈及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走向,温彬表示,要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深化金融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货币政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股权融资。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