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上市民企为何越没钱越要买理财?

来源:才查到 2019-09-29 09:03:00

摘要
上市公司买理财“风潮”的兴起始于2014年,当时资金可得性高,且低廉,让“低成本资金→理财产品”套利链条得以稳定。历经5年,监管日趋严格,理财刚兑难保,上市公司尤其上市民企买理财是否会产生新的变化?上市公司买了多少理财?2017年缔造“巅峰”,如今规模微降,绝对水平却也不低。2013年至2017年,

上市公司买理财“风潮”的兴起始于 2014 年,当时资金可得性高,且低廉,让“低成本资金→理财产品”套利链条得以稳定。历经5年,监管日趋严格,理财刚兑难保,上市公司尤其上市民企买理财是否会产生新的变化?


【热点解读】上市民企为何越没钱越要买理财?


上市公司买了多少理财?


2017年缔造“巅峰”,如今规模微降,绝对水平却也不低。2013年至2017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规模陡然扩张,年均增速高达88%;2017年,增持规模达到2.36万亿。2018年,伴随大资管业态重构与实体融资难度的共振,购买理财热情降温。


不过,增持理财绝对规模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下对比两个数据。一方面,以半年度作为对比口径,2019年上半年,民企期间买理财规模占总购买规模创新高,达到64%。尽管绝对规模上已经二连降,但半年间增持理财体量(民企+公众企业)仍能达到7500亿元,资金体量仍不可小觑。


【热点解读】上市民企为何越没钱越要买理财?


上市发债民企会买理财吗?


低等级民企买理财的规模不少,近年来占上市发债主体购买总规模的23%左右。可以理解的是,防范资金闲置而购买理财,但对于弱资质主体来说,短期债务覆盖“够呛”,却仍然能在“空档期”抢配理财,一个可能是缺乏收益可观的项目投资,其次或是投资项目收益低下,还不如滚动投资理财产品。


【热点解读】上市民企为何越没钱越要买理财?


上市民企买的理财期限和收益率如何?


购买理财的综合收益率不高,还存在趋降的现象,尤其是从2018年3季度开始,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上市民企有拉长理财配置久期的行为,意在弥补收益率的过快下行。实际上,今年以来,上市民企购买理财的收益率已经从年初的3.8%降至近期的3.4%附近,期间民企配置理财占比竟然创新高,资金使用效率弊病可见一斑。


总体里看,收益率趋势性下行的背景中,上市民企配置理财出现两大特征,1)规模占比创新高,久期在拉长;2)上市发债企业中,低等级主体配理财规模占比仍达到20%以上。大举购买理财看似民企手中都已经拥有不少的资金,是否意味着民企已经不缺钱?


【热点解读】上市民企为何越没钱越要买理财?


民企真的不缺钱了吗?


疏通民企融资渠道的措施处于奏效初期,无法彻底抵消民企自身“造血”机能不足,而由后者演化的诸多财务特征依旧无法脱离“怪诞”的标签。那么,现金流堪忧的民企,却能大肆增持理财,持有久期甚至拉长,是极为矛盾的现象吗?表相矛盾,实质透露三方面信息:


1)融资环境的确有改善,无论是民企手中可以购买理财的增量募集资金,还是开支减少背景下,资产负债率还能够继续攀升,抑或是现金流净额在负区间的改善,都指向举债压力有所缓释;

2)但是,缺乏回报可观且可投的项目(所以集中竣工后,资本支出在今年一季度骤降,同时说明的也是下游需求的不足),造成资金沉淀,而后与融资改善出现循环,促进理财增配,久期拉长;

3)债务压力并未缓解之时,购买理财之所以绝对期限仍偏短,亦是出于流动性管理的诉求,减少资金沉淀。


所以,靶向宽信用如若无法与下游需求提振配合,购买理财和信用资质下沉的矛盾格局将继续。资金由实体回流至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还可能衍生出另外两个效应:


一是货币政策调控掣肘的尴尬难以避免,即降准降息给实体输入资金,下游需求无法做到配合,资金回流到金融市场套利,对政策效应大打折扣;

二是信用风险溢价难以压降,因头部民企可以通过套利,不断虹吸资金,尾部民企资金可得性依旧较差,将铸就“融资难-风险大”的恶性循环,加速债务出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