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期结束 基金子公司开启突围攻坚战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8-06-12 08:17:32

摘要
基金子公司从野蛮生长为“巨无霸”,再从“巨无霸”沦为“困兽”,这中间仅花了4年时间。自2012年11月诞生以来,基金子公司凭借其广泛的业务范围以及无风险资本和净资本约束的监管短板,规模快速膨胀成为“巨无霸”。2013年基金子公司的规模为9000多亿元,经过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的爆

基金子公司从野蛮生长为“巨无霸”,再从“巨无霸”沦为“困兽”,这中间仅花了4年时间。

自2012年11月诞生以来,基金子公司凭借其广泛的业务范围以及无风险资本和净资本约束的监管短板,规模快速膨胀成为“巨无霸”。2013年基金子公司的规模为9000多亿元,经过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的爆发式增长,截至2016年底,基金子公司规模高达10.5万亿元,创造了3年10倍的增长“奇迹”。

2016年12月2日,证监会发布《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下称“风控规定”),对基金子公司在净资本、股东资格、业务规范性等方面提出了多项要求,大幅提高了基金子公司的设立门槛,并提出净资本管理办法。其中,根据《风控规定》要求,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此外,基金子公司还应按照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

这意味着基金子公司正式告别“野蛮生长”,开启“净资本约束”时代。净资本约束限制了基金子公司的通道业务,此后,其通道业务与盈利均大幅收敛。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基金子公司规模下降为7.3万亿元。与此同时,基金子公司2017年的管理费、业绩报酬也双双下降。数据显示,2017年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全年累计收入88.71亿元,同比下降22%,其收入下滑主要由于管理费及业绩报酬减少。其中,2017年基金子公司固定管理费收入合计81.26亿元,较2016年减少20.24亿元;业绩报酬收入合计2.89亿元,较2016年减少10.26亿元。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根据资管新规要求,资管机构回归资管本源、严控通道业务、禁止多层嵌套,基金子公司业务进一步受到限制。

有业内人士指出,资管新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要求消除多层嵌套。之前银行端不能直投,因此基金子公司承接了大量的银行端通道业务,但在限制多层嵌套后,基金子公司业务直接受到了影响。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银行为基金子公司主要资金来源。截至2016年底,基金子公司的银行委托资金为6.42万亿元,占比高达63.1%,与2015年底持平;截至2017年底,基金子公司的银行委托资金为5.25万亿元,占比更是高达73.2%。

至此,基金子公司陷入了双重困境,从“巨无霸”彻底沦为“困兽”。其面临两个困境:一是针对基金子公司本身的“净资本约束”导致规模大幅下降;二是上游资金端收紧进一步加剧业务收缩。(上海证券报)新规过渡期本周结束新规要求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在新规实施以来的近一年半时间里,基金子公司想方设法,控制通道业务规模。

2016年12月15日,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新规”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正式落地,基金子公司进入“净资本约束”时代。对于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新规给出了18个月的过渡期。

新规要求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在新规实施以来的近一年半时间里,基金子公司想方设法,控制通道业务规模。

业内人士介绍,增资、压缩和清理原有业务是子公司仅有的三条道路,很多公司都是三管齐下。华南一位基金子公司高管表示,进入整顿期以来,公司逐渐控制业务增量,清理存量业务,不再新增通道业务,同时将存量通道业务中能够协商、清理的部分,逐渐清退出去。尤其是传统的通道业务,收费较低、没有主动管理色彩,坚决清理。对于还未到期的项目,公司会进行充分评估,到期后也不会继续。此外,股东方也在增资,以达到新规对基金子公司资本金的要求。

“目前来看,行业大部分公司都通过增资和业务清理的方式,达到净资本约束条件。不过也有部分公司尚未完成。按照规定,若6月15日前,风险准备金不能达到相应规定,可能要暂停营运资格。目前只有增资、压缩和清理原有业务这三条路,增资是主流。一些年限比较长、资金量较大的项目实际清理起来难度很大,需要多方协商,甚至还会出现法律纠纷。”上述子公司高管说。

华南一家大型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目前虽然净资本已经达到监管要求,但仍然在争取股东增资,净资本的增加有助于向主动管理业务转型。

万家基金子公司万家共赢表示,已经根据监管规定,落实各项业务整改要求,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转型,持续压缩非标业务规模,公司总体规模呈逐月下降趋势。同时,公司在积极寻求增资扩股的同时,也在探寻业务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整个行业格局面临洗牌,未来差异化、特色化主动管理型路径将成为子公司的发展趋势。

国泰元鑫资产总经理梁之平表示,应对新的监管环境,公司在四个方面做出了调整:一是经营战略的调整,包括提升资产证券化和股权业务比重等;二是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的调整,包括股东持股比例、增资、风控垂直管理、净资本管理等,三是产品线的调整;四是引入更多元化的专业团队。长期来看,债权业务总体是会收缩的,只做债权将遇到更多的壁垒,股权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投资业务都需要新鲜血液来补充,当然也需要相应的风控、研究和交易人员参与进来。梁之平介绍,目前国泰元鑫的产品线以主动管理和均衡布局作为两条主线,主攻四个方向:非标债权、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混合投资(包括FOF和MOM等)。

金元顺安相关人士也表示,公司正积极将融资类业务方向向股权投资类、消费金融类和投资类业务转型。

沪上一家小型基金子公司高管也坦言,公司一直在持续清退通道业务的工作,近期已经将占用资本金较多的通道业务优先清理完毕。“新规后,业务报价和管理费收入都有提高,每单业务利润也高了,清退前资本金是勉强够用,现在已经较为充裕。”(证券时报)未来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上市公司股权、挂牌资产证券化(ABS)和未挂牌资产证券化风险系数相对较低,被多数基金子公司当做转型的方向。

18个月过去,基金子公司经历了从“量”到“质”的洗礼,难免疲惫。转型路上再出发,各家基金子公司不约而同地感到,路径其实大致相同,重点在于如何差异化发展。

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上市公司股权、挂牌资产证券化(ABS)和未挂牌资产证券化风险系数相对较低,被多数基金子公司当做转型的方向。

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表示,ABS作为资管新规的例外业务将会持续发展,重点布局运营基础建设设施ABS、券商两融收益权的ABS、收费权通行费ABS、长租公寓房地产租金收入REITs、消费金融等领域;另外还关注股权投资业务,包括具有核心竞争力、细分行业龙头和预期较高增长的PE等项目。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几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并调整现有绩效考核机制,优化重点业务的效考核方案;二是根据发展规划引进专业的项目团队和人才,同时要求现有业务团队加快转型;三是调整公司主动管理业务的收费结构,以期最大程度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四是调整投资决策体系,配合公司业务转型,修改投资决策体系;五是加强销售渠道建设,逐步建立公司自身的财富管理团队。”上述子公司负责人说。

万家共赢有关人士表示,ABS业务是公司转型的重点方向,在相应的制度流程规划、人才培养以及系统建设等方面都已取得一定的积累;另外,股权投资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公司在新三板股权投资等方面已取得不错的成绩,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问。PPP、FOF、REITS、固收以及供应链金融等也是公司在积极尝试和积累的业务方向。

“未来差异化、特色化的主动管理型路径将成为子公司的发展趋势。同时,子公司仍然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相比银行、券商等资管机构,子公司在项目资源获取、资金募集等方面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应该加强与银行、券商等同业的合作,同时也更要加强自身销售团队的培养和建设。”

金元顺安也表示必须两条腿走路,重点向上市公司股权、挂牌ABS转型;同时向固收、供应链金融转型。

上海一基金子公司表示,根据新规规定,投资标准化资产、股权,挂牌ABS的资本金消耗相对较低。ABS业务作为投行业务,资管新规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豁免,对于基金子公司来说是个比较好的业务转型方向和抓手。“此外,我们将在FOF,REITs、FICC等方面加强团队建设及系统支持,争取在细分领域形成主动管理优势。”

梁之平认为,在常规转型路径之外,国泰元鑫还在尝试较多的股权投资布局,聚集在大消费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家居等领域。今年国家倡导两个新的方向,军民融合和“硬科技”,也是值得关注的大方向。

“在子公司的业务中,固收类、FOF、海外投资等都属于空间巨大、但培育过程比较慢的业务,我们觉得都需要去尝试,总的来说,子公司业务在所有资管公司中是业务范围比较大的。如果能够将子公司的各项业务都做好,总体能力就能够在大资管行业里获得领先地位。” 梁之平说。

一位华南基金子公司高管表示,公司设想转型的业务方向主要包含三大类:一是尝试代销业务;二是ABS业务;三是FOF。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并未找到能支撑公司发展的主营业务,上述新业务也还没有形成气候。

其实,这正是目前基金子公司共同面临的问题。正如梁之平所言,对于基金子公司来说,通道业务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的问题,涉及财务、风控、团队专业度、考核机制,想要一下子转型非常难。

上述华南大型基金子公司人士也坦言,对于过去没有做相应积累和准备的子公司来讲,短时间很难有大的发展和突破。

“从类通道业务向主动管理业务转型也不失为一种转型的方法。全部停掉过去所有的通道业务,不顾实际困难往主动管理业务方向转型,未必适合所有的公司,反而会给公司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和风险。各家公司还是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制定转型方案。”(中国基金报 )


关键字: